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薛喜祥:每月津贴23元,我的公费师范“不差钱”

薛喜祥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薛喜祥,1962年生,山西忻州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师专班,分配到偏关县陈家营中学工作。1984年调入偏关县中学,1985年调入太原工作,现为太原62中数学高级教师。近年致力于家乡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宣传。


原题
我的公费师范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母校

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师专班




作者:薛喜祥



忻县师专——这是一所高等师范学校曾经的简称。她地处山西省忻县地区忻县县城(现在叫忻州市忻府区城区),即忻州古城所在的城区。


一、源远流长

忻县师专的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

1.忻县区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6月,经山西省人民委员会“(58)省文中字第604号文件”批准,忻县区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学制两年,开设语文、数学、生化三个专业,四个班,在校学生146名。

1959年9月,忻县区师范专科学校与大同师院合并组建为晋北师专。学校经费由山西省教育厅拨发,行政业务由晋北专署文教局领导,学制两年,在校学生550名。

1962年7月,经山西省人民委员会“(62)晋教文字第276号文件”批准,晋北师专裁撤。

2.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

1965年2月,忻县地委、忻县专署筹办耕读师专。耕读师专附设在忻县师范,共招收学生92名。

1966年5月,经山西省人民委员会“(66)晋教复字75号文件”批准,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学制三年,开设政治与汉语、数学与物理两个专业。

1966年8月,经山西省人民委员会“(66)晋教字164号文件”批准,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纳入国家计划,从9月1日起由省核定编制,经费列入省高教事业支出项。

1969年11月,忻县专区耕读师范专科学校与忻县师范等七所区直学校合并组建为“忻县地区五七学校”。

3.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1972年1月,经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撤销“忻县地区五七学校”,成立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学制两年,开设中文、理化、数学、英语四个专业。在校学生440名,教职工总数170名。

1973年9月,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忻县地区高级中学。

4.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专科班

1978年1月,经山西省计划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专科班,附设在忻县师范,开设物理、化学、语文、英语、数学五个班。

1981年1月,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专科班与忻县师范分离,设立独立的财务帐目。

5.忻县师范专科学校

1982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82)教计事字215号文件”批准,忻县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忻县师范专科学校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学制三年,规模900人,设置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五个专业。

由于1984年“忻县地区”更名为“忻州地区”所以1984年8月,经山西省教育厅“晋教高字(1984)第31号文件”批准,忻县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忻州师范专科学校。

至此,沿用了近三十年的“忻县师专”这个学校简称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忻州师专”。

十四年后的1998年10月,忻州师专又与其它三所学校合并成立了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其为忻州师专。


两年后的 2000年3月,忻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忻州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忻州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系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学院发展所需经费由山西省统筹解决。至此“忻州师专”这个名称由“忻州师院”取而代之。

我是1979年考入忻县师专的,在校学习的三年中,学校的全称一直是“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师专班”。此校名是1973年那次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停办后,又过了四年半,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1月成立的“新忻县师专”的全称。以此校名发毕业证的有两届,分别是:1978年入学的1981届和1979年入学的1982届。我是1982年7月毕业的,当年的10月,学校更名为“忻县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二、我的高考

1979年的高考录取方式和考题的难易程度,较1977年和1978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录取采取“一条龙”的方式,即大学本专科、中专、技工学校等招生考试采用同一张试卷。分数出后填报志愿。达哪个层次学校的录取线报哪个层次的志愿。如果填服从分配,若本层次落选可调剂到下一个层次录取。

这种录取方式的结果是:同一层次的学校、同一学校录取的考生程度相差不大;另外,这种考试方式也比前两年增加了考生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因为1977、1978年大中专是分开考试的,部分程度比较好的考生担心考不上大学而报了中专,这样给程度差一些而报考大学的考生增加了考取的机会;同时,给报考大学而程度较好的考生,减少了竞争的对手;而1979年“一条龙”的录取方式,给考生设置的是“硬碰硬”的高考方式,其优点是:能使考生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学习程度和高考分数的浪费,所以此法后来沿用了多年。

关于考题的难易程度:1977、1978年,因为刚刚恢复高考,考虑考生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所以出的考题不太难。1979年,即我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那一年,考题增加了难度,而且幅度还很大,比如:化学考题特别难,据说,全忻县地区只有两个及格的。题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物理选择题,答错了还要扣分。在这双重影响下,那年考生的成绩普遍较低。

山西省理工科类录取线:大专为262分,本科为270分,而总分为500分,外语分为参考分不记入总分。当年忻县(地区住地)考生达到大专、本科录取分数线的一共也仅为百余人,客观上全国招生人数就少。

从上述录取线和考取的人数两个数据来看,当年考取学校的难易程度不言而喻。尤其我们社办高中,学生学习条件差、信息闭塞、资料欠缺,那考取学校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作者上小学时候的学校——令狐学校

那么什么是社办高中呢?就是人民公社举办的高中。而什么是人民公社呢?她是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大部分大点的公社都会举办高中层次的学校,甚至大点的村子也会举办高中班,但和村小学、初中同校,称其为“九年制学校”。当时农村小学五年制,初中、高中都是二年制。虽然社办高中学校全部是高中班,但是对年级的叫法也是八年级、九年级,不叫高一、高二。

实际上当年我国的这些社办高中、村办高中为普及农村高中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没有这些高中,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大部分只能是个初中毕业。

1979年作者高中毕业时与老师同学合影留念


我就是在我的家乡高中——曹张人民公社五七高中完成高中学业的。1979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当年11月16日正式进入我的师专学习。没有我的社办高中,就没有我的师专。

我曾在《苦乐年华,我的社办高中岁月》一文中深情地写到:“青春是七彩的,而这两年半的时光里,我的青春却是最灿烂缤纷的,1979年的那个夏天,它走向了最辉煌的时刻。我的社办高中为我编织了一段美好、纯真的记忆。它如同人生的宝石,光彩夺目,如同人生中的夏花绚烂芬芳,如同人生中的烈火,激情不灭。高中经历看似平凡,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成为我人生的至美至真,这段日子,我会用一生铭记。这段日子即使苦涩,也变得回味无穷,艰辛的日子,应是您给我们的恩赐中最为珍贵的!”

三、快乐源泉

我上师专之前,并不了解当时的师范生是国家全公费培养(不收学费还提供生活费及课本资料费),而其它很多大学,虽然不收学费,但费用不全包。

我以前的一位同事,与我同一年高考考入一所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他父母都是工厂的职工,母亲因病吃劳保。他大学期间家庭月收入60多元,这60多元除了维持他们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外,有时还需接济老家的亲人。他们大学的助学金不能全覆盖,并且标准低;像他这样父母是双职工的家庭是享受不到助学金的,他们班最高等级的助学金也只有每月十几元,而伙食费、书本费等花销每个月最少也需十大几元。

据他讲:每月向家里要这些钱的前后几天都会情绪低落,心情特别不好。因为他的这个支出导致了家里每月入不敷出,月底往往需要借钱才能维持下来(那时候既少有勤工俭学的机会,又没有助学贷款这个项目),所以他回忆起大学生活时,辛酸多于快乐。

1981年师专读书时期,作者和同学合影留念


而我的公费师范,助学金全覆盖,每人均等,每月23元,其中16.5元为伙食费(当时是份饭,不能自己随便买),3.5元课本、资料费,剩余的三元发给学生。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这23元可能就是叫一碗外卖面条的钱数。可能他们对我们用23元就能维持了一个月的生活不可思议。那我就说说当时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吧!实际上他们的全部收入也就是工资。

我的高中老师们的月工资标准是:本科毕业的56元、中师毕业的34.5元;工厂学徒工第一年的月工资是16元。当时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低物价,低工资制度,市民每个月用五、六元就能把一个人的供应粮买回家,所以我们师专生每月的23元津贴、36斤粮食供应,那是待遇很好了。

我家离学校20公里,每周六下午回家,周六晚上和周日就下灶了。这样每个月还能返还回3元的伙食费和六、七斤粮票(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90年代初之前,我国城市户口居民用来购买粮食的票证)。所以我在上师专期间,每个月除了能解决在学校的吃饭问题,还能领到6元现金。

古话说:穷兵饿学生。确实是这样,那个年龄正是饭量大的时候,学校的晚饭量又较小,我们就常常晚餐后,用发的这些钱购买食品吃,所以那个时期“饿其体肤”的滋味尝的不多。因为那时忻县城里每个饼子仅6、7分钱二两粮票、面包1角4、5分钱二两粮票,所以每月6元津贴,6、7斤粮票,也能使自己有“不差钱”的感觉。

当时我们国家还不发达,国民收入低,尤其农民的现金收入很少。比如:1979年,我们村的每个壮劳力每天的工分值约为4、5角,这也得年底才能分红(当时村里是大集体生产)。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学生,有国家的上学津贴享受,使得我们减少了很多“为难”,少受了很多委屈,少受了很多苦。总之我们的师专生活是快乐的,每月这23元津贴就是快乐的源泉。

人民教师首先应该:心理健康、自信阳光、人格高尚,这些我的师专都给我了。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我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过程中,没有因为生活的窘迫而苦恼过、发愁过。

我刚被师专录取了的那些日子,也苦恼、失落、自卑过。原因是:认为当教师没有前途(那时候对人生前途的认识有偏差)。开学后,看到全班那么多同学和自己情况一样,甚至有的同学高考成绩还是达到本科分数线的;另外,十七岁的年龄就能自己解决吃饭的费用问题了,也就安下了心,踏踏实实地开始了学习生活,并且又恢复了原有的自信。

试想:如果每天因为吃饭钱发愁,那还能安心读书吗?又哪来的自信呢?多年以后,我的孩子问我:哪来的那么多自信?我的回答是:小时候是老师给的,大了后是国家给的!

1982年师专毕业时,作者和同学合影留念


师专三年,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我系统地学习了当时高等师范学校数学专业的全部课程,并进行了教学实习,成为了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一名准教师。我们忻县师专1982届以及后来的几届毕业生,很大一部分分配到了忻县地区的边远县及农村中学,所以说,那个时期的忻县师专毕业生撑起了我们地区中等教育,特别是农村中等教育的一片天空。我们没有辜负国家和母校对我们的培养。

我们能顺利、快乐地完成师专学业,那得感恩我们的祖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在不富裕的情况下,全公费培养了我们这些师范生,我们从心底感谢祖国。

说起上学免费来,可以从我上小学一年级开始说起。我记忆中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老师从未向我们收过课本费和学费。只记得新学期开学前自己买几个作业本即可。上高中时,只是入学报到时交过六元钱,那可能是课本费和学费吧!后来的几年里,再没有交过这些费用。上师专那更是绝对公费了,连生活费都是国家提供。

1982年师专毕业时,作者和同学合影留念


工作了,有时会有倦怠。这时,我往往会想到国家在四十年前那样的国力下,尽力培养了我们;我的母校用她当年那并不强壮的臂膀,托起了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纵然有千百个理由也不能对工作懈怠啊!这个时候,我就又会激情四射,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说到爱国,我从心底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没有祖国,我怎么能无忧无虑地从七岁到十九岁快乐地上学呢?怎么能从一名儿童顺利地成长为一名人们教师呢?我想起这些来,常常会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另外,爱国应该是人民教师具备的必要条件。

亲爱的母校,流光无语,飞舞而逝,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回忆起与母校的朝夕相处,流过的光影飘忽浮现。虽然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在您那里只是一个过客,只在每一个角落划过一丝痕迹,可能它已被岁月抚平,但您已在我们的心中植根,成为了您的学子心中的永恒。今天忆起母校,我用文字来呈现这些永恒,以此向我永远的精神家园——我的忻县师专致敬!

写于2021年元月6日

延伸阅读
薛喜祥:山西令狐庄北京知青记忆
薛喜祥:我的社办高中,
改变命运的里程碑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卌年记忆

胡盛元:一个大专生的不平则鸣

王明析:遵义,师专生活琐忆

乔凯华:给邓小平写信要求“专升本”

陈永济:我的高考,

平均分过90,结果读了中师

夏德仁:被中专录取,峰回路转走读大学

还记得那些拐进中专的寒门子弟?

刘金田:错过"工兵"误了中专跨入南大

特木热夫:退学中专,追逐心中的大学梦

池渡客:我没资格报中专,

只好考大专院校了

艾佩莹:我考上两个中专,

结果选择去了文工团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